“教科书”式的家庭农场——仙桃新闻-k8凯发

k8凯发-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 > 仙桃新闻

“教科书”式的家庭农场

发布时间:2019年12月27日 来源:仙桃日报

  原标题:养殖、种植,创业、创新,创富、带富,从“百果园”“葡萄园”再到“绿色家庭农场”,她用黄金20年,成功创办了一家——“教科书”式的家庭农场

 

  2019年10月,武汉市蔡甸区星光村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。一位来自仙桃农村的中年女性走上讲台,讲述她创业、创新,创办家庭农场的故事,分享她种良心果子、做绿色品牌、带动周边人致富的事迹。

  演讲风趣、生动、接地气,博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学员的热烈掌声。

  培训班由中组部、农业农村部共同举办。走上讲台的,除了资深专家、教授,也有像她一样的“土秀才”“田博士”。

  她叫田习姣,44岁,仙桃市心怡家庭农场“掌门人”,仙桃女性创业创新创富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她的心怡家庭农场是“湖北省示范家庭农场”“湖北省明星家庭农场”“仙桃市十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”。2017年,她获评“仙桃市劳动模范”;2019年,她荣膺“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
  拿笔的手握起了锄头

  从“百果园”“葡萄园”到“四季果园”

  上世纪九十年代,田习姣是一名供销社职工。美丽、聪慧,拿国家薪资,令人羡慕。可是时间不长,供销社改革,她下岗了。

  “下岗不是结束,只是让我们换一种活法。”丈夫鼓励、支持,田习姣承包了村里的40亩撂荒田,拿笔的手握起了锄头。

  地整出来了,她也不知道种什么好。听人说种果树赚钱,她就种桃树、枣树、柿子树。“这几样都不要花太多本钱,也不用多操心。”可是,不懂技术,果树只开花不结果,好不容易挂果了,却连自己都看不上眼,没人要。辛辛苦苦几年下来,没赚到钱,倒蚀了本钱。

  后来又听说种甜瓜、草莓赚钱,她又尝试着种,也只是赚了几声吆喝,没有落存到钱……

  摔倒,爬起;再摔,再起身,最终才明白症结所在:“艺多不养家,养‘百花园’,样样种,一样都不精。”

  很快,她瞄向了葡萄种植。一点一滴学,啃书本,向当地种植户学,到外地取经。华农、省农科院果蔬所成了她的“娘家”,三天两头就往那里跑,栽培、浇水、施肥、防病,一件件琢磨,一样样钻研,先试,再试,又试,失败了还试,一年、两年、三年、四年……

  边学边试,田习姣摸索出了适合江汉平原地区的葡萄种植办法,并命名为“三膜覆盖栽培法”。就是薄膜覆盖,壮苗,调节采摘时间,防止冻害。她的种植方法,得到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。心怡农场也成为全省葡萄种植的试验示范基地。

  她精心经营葡萄园,不断汲取新技术,引种新品种,扩大种植规模。2007年,扩种100亩;2013年,扩大到500亩,品种也由10多个增加到40多个。

  2014年,田习姣申请注册了“仙桃市心怡家庭农场”,事业走上正轨,渐入佳境。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,珍惜自己的品牌。她一直坚持绿色生产、有机种植,种良心果、供放心果、做百年农场。“心怡”商标,成为标准化、无公害、绿色种植的代名词。

  心怡葡萄园声名远播,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。每到节假日,观光的、休闲的、采摘的市民“爆棚”,阳光玫瑰、美人指等品种,为游客所争抢;葡萄园成为众多市民的“打卡地”。茂密芬芳的葡萄架下,紫红、青翠的葡萄串中,留下无数张笑脸。

  葡萄园成功,她并没有满足。从前年开始,她又引种了冬桃、梨、柑橘等品种,采摘期从5月至10月延长到年底,招引来更多“笑脸”。

  养殖、种植,创业、创富,从“百果园”“葡萄园”到“四季果园”“绿色家庭农场”,田习姣用她的黄金20年,铺设了一条成功之路,成就一名下岗女工的创业传奇。

  传统种植植入创新因子

 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化、自动化、标准化

  “过去浇一遍地,撒一道肥,得好几天,费工费时;现在只需一键操作,不用下田,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。”12月16日,田习娇走进农场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室,检查设备安全,向记者演示。

  这是心怡农场去年投入50万元引进的最先进的水、肥灌溉系统。有了它,水、肥“按需”施用,定量配给——系统定时采集土壤、地面环境、气象数据,自动分析,发出浇水、施肥等指令,并根据墒情、土壤营养状况调节灌浇流量,自动操作,高效、省工、省料,无浪费。

  身在果园,心向前沿科技。田习姣爱琢磨,善于总结,汲取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,终成名副其实的“葡萄专家”与国家级农科人才培训讲台上的“客座教授”。

  她的一些成果,让科研院所的专家们都惊叹不已。如她摸索出的绿色种植方法,以物理、生物方式防病治虫,使用性诱素,抑制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生长;使用糖醋液,诱杀害虫等……

  江汉平原地区,桃子的采摘期一般在5至9月,国庆节后基本无鲜桃。她做“四季果园”,便从突破“秋季无桃”开始。反复试,逐个比,一一遴选,她从几十个桃品种中选中了“红雪桃”。她尝试大棚方式栽培,结合物理、生物防治,避开雨水,解决桃树流胶问题,成功育出了冬桃。

  “冬桃生长期长、成熟晚,品相、甜度、口感如同夏桃,能存放将近一个月。”冬桃11月成熟,有效延长休闲采摘、乡村游“保鲜期”,弥补这一季节的市场空白。

  2015年,田习姣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“田习姣创新工作室”,致力打造绿色富硒无公害水果,推进葡萄种植与乡村旅游融合,在自己发展的同时,带动村民致富。

  省内外的很多果蔬专家成了这里的常客,他们来这里观摩,指导,汲取实践养分。葡萄种植的最前沿信息、技术在这里汇集,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在这里落地、试种,原始数据、第一手资料从这里生成、发出。心怡农场也被他们称为“‘教科书’式的家庭农场”。

  仙西旅游带建设如火如荼,田习姣敏锐嗅到其中的商机:旅游带的客流就是心怡的人气,葡萄种植与乡村游融合,除了赏景观光,更能深度体验,提升农场形象与美誉度,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。

  于是,农场投资400多万元,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、停车场、葡萄酒酿制坊等;300米长的葡萄长廊,既是景观大道,也是文化大道,漫步其中,养眼怡心。近几年,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。

  今年10月,心怡农场入选全省50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家庭农场。背靠全省顶级科研团队,田习娇除了引进标准化生产新技术,又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,成功摸索出大棚柑橘种植技术,冬季挂果,元旦春节期间采摘,为家庭农场的发展辟出了新的空间和途径。

  农场主的感恩与担当

  从“一家干”到“大家干”“家家富”

  每天清晨,72岁的老农杨代章,都会骑上电动车,从10多里外的集镇赶到心怡农场,到这里“上班”。疏沟、培垄、搭棚、剪枝,体力活、技术活样样精。

  农场是他的工作地,也是“开心地”。“在这边既做事,也是寻开心,有一帮老哥老姐作伴,特别充实。”他说。

  杨代章在农场干了六七年,用他的话说,“天天像走亲戚”,工资年年涨,“这个月可以拿到2600多元。”在农场干活,不累,也很自由,有事可迟一会儿,早一点走也没关系。他在家里种了6亩多地,“田家丫头善良、实诚、心眼好,在这里干活,两头都能顾上。”他说。

  “乡亲们帮了我,我不会忘记他们。”这是田习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她把身边的乡亲、在农场干没干活的乡邻都看作是家人,“都在这一块地上生活,就是缘份。”

  她手把手地教,给乡亲传授技术,扶持他们建立自己的农庄。近几年,心怡农场周边建起了规模不等、项目各异、各具特色的农庄21个。

  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和老年人,到农场做事,她总是优先考虑。“贫困户想什么时间来做事都行,一天两天、十天半月、两年三年,心怡的大门对他们永远敞开。”她说。

  村里有5户精准扶贫户常年在农场务工,有13名老人天天在农场上班,年纪最大的70多岁,年龄最小的也超过60岁。最长的干了10多年,从每天25元,干到现在每天八九十元。农场赶活时,一天能吸纳50多人。

  依湾村五组67岁的唐良珍婆婆,就是心怡农场的“老员工”之一,她在这儿干了近10年。3个孩子在外地,老伴4年前去世,她选择在这里做事,“做惯了,闲不住。”她现在每月有2400多元的收入。

  “我们年纪大了,到外面也找不到事做,到这里‘玩’,轻松干活赚钱,不必找孩子们的麻烦。”唐良珍主要干些修枝、整叶、疏花、疏果、套袋等技术活,早上7点多上工,中午农场管饭,午休,下午5点不到就回家了。

  田习姣简单算了一下,农场每年给临时务工人员开出的工资,就有四五十万元,还不算节假日农场配发的“节礼”。三大传统节日,农场会派发粽子、皮咸蛋、中秋月饼及过年鱼肉,让员工感受节日的温暖,“毕竟农场是一家人。”她说。(记者  易赶帮  胡圣  谢伯康)

更多资讯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(cnxiantao)、嗨仙桃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
新闻图片

新闻排行

网站地图